挖矿,这个词与虚拟货币紧密相关。在许多人看来,它或许是一条能够致富的途径。然而,实际上,它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争议。很多人在一头扎进挖矿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看清其中所蕴含的重重风险。
挖矿的概念与机制
挖矿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算法来锁定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投资者希望借此积累一定数量,以换取收益。在这个过程中,算力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加密货币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它需要极为巨大的电力来支撑,普通家庭用电无法满足。这就使得挖矿不是一个简单、随意的行为。比如,大规模的挖矿场通常需要建在电力充足且价格便宜的地方。
它的运作机制较为复杂,所以进入挖矿领域存在较高的门槛。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还得有相关的技术人员来维持系统的运行。正因如此,挖矿大多是那些拥有资金并且有技术团队的人参与其中。
可挖掘的币种
在挖矿的领域中,并非只有比特币能够被挖掘。那些较为不常见的山寨货币也有矿工进行挖掘。不同的币种具有不同的价值,它们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以及价格波动都有着明显的差别。例如,有些山寨币可能会在较小的范围内被炒作,其价格会出现短期急剧增长的情况。
然而很多投资者由于对除比特币之外的币种了解不足,便盲目进入挖掘领域,其结果是可能挖到价值极低的币种,甚至最终这些币种会归零。就如同之前的某些新兴虚拟货币,一开始宣称具有巨大的增值潜力,很多人投入算力进行挖掘,然而最后却全部损失,血本无归。
算力过剩与能源浪费
当下,虚拟货币行业囤积的算力比真实需求大很多。这导致了严重的能源被浪费的情况。矿工耗费大量电力来支撑算力时,很有可能最终什么都得不到。这不但有个体的损失,还与整个社会的能源分配不合理有关。
以一些大型挖矿基地为例,这些基地所在地区的电力资源原本可以用于更多有实际意义的生产活动。比如为制造业企业供电,以此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这些电力资源却被消耗在了虚拟的、很可能没有回报的挖矿工作上。
风险与不良影响
虚拟货币挖矿的能源消耗很大,这导致碳排放也随之增加,然而它对经济的贡献度却很低。并且在从生产到交易的各个环节中,所衍生出的风险越来越严重。社会发展倡导节能减排以及高质量发展,而这种盲目无序的挖矿行为与这些理念是相互违背的。
一些国有单位的工作人员动用公共资源进行挖矿。这种行为十分恶劣,损害了公众的利益。他们将本应用于公共事务和服务的资源占为己有,仅仅是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而挖掘虚拟货币。
相关政策整治
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来整治挖矿活动。例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把挖矿活动列入了淘汰类。在 2021 年,短视频审核标准细则将诱导公众挖矿列为违规内容。各地也都在积极行动,像浙江就对挖矿和炒作行为进行了打击。
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于挖矿活动的态度,目的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引领社会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防止更多的人陷入挖矿所带来的风险以及能源浪费的误区之中。
防范挖矿风险
为防范挖矿风险,很多安全软件和浏览器都采取了举措。一方面,像 360、电脑管家这样的第三方安全软件具备反挖矿功能。另一方面,360 浏览器等浏览器默认开启或者可以通过简单操作来开启挖矿防护。
个人方面,要保持警惕,不能随意打开那些来历不明的文件和网站,并且要定期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补丁的更新。要时刻留意 CPU 或者 GPU 的使用率,以此来判断是否正在被用于挖矿。
你是否知晓身边有谁在参与挖矿?你对于挖矿这种带有诸多风险的虚拟货币获取方式持何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