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在对数字货币等产品进行监管这方面,各国的认识存在差异,且未形成体系化的法律法规。有的国家把数字货币当作证券或虚拟商品等,然而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承认其为货币,这显示出不同国家对数字货币的定位各不相同。不同国家的多种不同行为,充分体现出全球在监管数字货币时缺乏统一的监管模式。
这种局面给跨国的数字货币交易以及监管带来了诸多挑战。诸如那些牵扯多个国家的数字货币诈骗案件,由于各国的监管标准存在差异,故而难以开展有效的跨国合作,也难以对其进行打击。
各类数字货币特点
本文中的难监管数字货币主要是由私人机构发行的。其中有像比特币这样的密码货币,还有像 Libra 这样的国际稳定币以及虚拟货币等。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密码货币,其设计初衷是实现点对点的交易,并且不依靠中间的金融机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监管很难对资金的流转过程进行干预。
虚拟货币一般是由开发商进行发行和掌控的。它只在虚拟社区里被使用和接纳。欧洲央行把它界定为未受监管的数字金钱。这种特性导致它很容易脱离传统金融的监管范围。
项目研究进展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货币项目处在研究测试阶段,眼下还没正式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同时也没授权交易平台开展交易。央行的数字货币受到严格的监管与把控,然而私人数字货币处于混乱的状态,这就使得人们对数字货币的监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Facebook 计划发行的 Libra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是密码货币且属于国际稳定币范畴。若其能成功发行,会给全球的货币体系以及监管方面带来新的影响。
不同国家监管方式
一些国家为数字货币交易颁发了牌照,这表明对其交易的合法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不过,对于交易过程的具体监管成效,当下还无法确切知晓。此外,有些国家将现有的反洗钱规定应用于数字货币钱包,期望通过规范钱包来管控资金的流动,然而在实际操作里,却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部分国家利用证券法对数字货币的首次发行进行监管,目的是在起始源头把控风险。还有一些国家制定新法律,将数字货币交易纳入反洗钱体系。但在实际执行和落实环节,存在诸多困难。
特殊国家监管案例
奥地利政府对数字货币的态度比较“佛系”。它既未禁止数字货币的交易,也未将其当作货币给予相应待遇,同时也未专门制定相关法律来监管它。这种宽松的态度可能会让奥地利成为某些数字货币非法交易的地方,并且给其国内金融安全带来一定潜在风险。
日本针对数字货币单独进行了立法。其立法目的在于保护交易者的权利,并且实施反洗钱以及反恐怖融资的规制监管。这种立法使得数字货币交易有了一定的规范,但在国际协作方面遇到了许多难题。
监管难题及影响
数字货币具备匿名性。这一特性致使传统反洗钱体系中的“知晓你的客户”以及客户识别程序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交易双方的身份难以被确切地确定下来。正因如此,为洗钱、诈骗等犯罪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另外,数字货币的这些特点还给执法机构打击犯罪增添了额外的成本。
比利时要求银行对数字货币的异常交易展开调查。然而,相关的平台不在反洗钱法的约束范畴内,中间商也不在此范畴内,数字钱包服务提供商同样不在此范畴内。澳大利亚将数字货币交易视为以物易物的行为并进行征税。这表明各国在对待数字货币时,一方面感到无奈,另一方面在应对措施上显得较为混乱。
你觉得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一种全球都统一的数字货币监管标准?可别忘了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