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在近些年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各国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是一个充满动态变化且具有多面性的话题。不同国家的监管行动差异极为显著,其背后的故事以及所产生的影响都很值得去进行探讨。
监管背景
数字货币的兴起为经济金融开辟了全新领域。2009 年比特币诞生,这种新兴货币形式迅速获得关注。在 2017 至 2018 年这段时间,因其价值波动较大且交易较为盛行,在缺乏既有监管框架的情况下,面临诸多潜在风险。一些不法分子借助虚拟货币开展洗钱、诈骗等违法活动。2017 年乙醚币等开始流行,这使得监管变得尤为紧迫。于是各个国家开始思考如何对其进行监管。
不同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体系状况存在差异。比如,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稳定且成熟的银行业以及金融市场,使得它具备能够快速应对数字货币监管问题的能力。
中国的监管措施
2018 年 7 月,中国央行携手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对中国范围内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和首次代币发行融资(ICO)交易平台进行排查。共排查出 88 家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和 85 家首次代币发行融资(ICO)交易平台。这项排查工作耗费了大量精力。工作人员在极短时间内,需核实全国诸多城市中的这些交易平台,像上海以及深圳等地。最终基本实现了无风险退出,其目的是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防止投资者遭受损失。
在中国,有很多普通投资者并不了解数字货币的本质,他们很容易盲目地跟随他人进行投资。在此之前,已经有大量投资数字货币失败的案例被媒体报道出来,其中一些卷入所谓“传销币”投资的人,最终把自己的本钱都赔光了,血本无归。
韩国的检查要求
2018 年 1 月 7 日,韩国金融情报组(FIU)开始行动。韩国金融监管服务局(FSS)也一同参与。他们将国内“六大行”锁定。韩国的银行分布较为广泛,尤其是在首尔这样的大城市,银行网点数量众多。本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银行是否遵循加密数字货币的规定,特别关注是否禁止使用虚拟银行账户进行匿名交易。
原因是韩国存在大量的数字货币交易者,由于匿名交易容易引发洗钱等违法活动。而这一举措能够对韩国的金融秩序进行规范,同时也可以保护普通民众的财产安全。
新加坡的监管策略
2017 年 8 月 1 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开始采取行动。它发表了一份关于 ICO 监管的声明文件,这份文件的逻辑很清晰。如果数字货币包含资本市场商品且具有资本投资属性,比如能够表示所有权,那么就会被视为股份或集资投资行为,这种行为将受到 MAS 的监管。此外,它正在拟定“支付服务法令”。在新加坡,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数字货币投资抱有兴趣,而这些监管措施有助于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投资。
非证券类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被纳入了监管范畴。比如在新加坡的商业街上,存在着很多与数字货币相关的店铺以及公司。这些平台需要做好 KYC 方面的工作,同时也要做好 AML 和 CFT 的防范措施。
马耳他的法案通过
2018 年 4 月,马耳他内阁作出了批准三项法案的决定。其中一项是《虚拟金融资产法案》,该法案主要将关注点放在了 ICO 以及一些服务提供商的监管方面。在马耳他这个岛屿上,以区块链技术作为主导的企业正在不断发展。这些被批准的法案为加密货币以及 ICO 提供了相应的监管框架。
像马耳他数字创新管理局法案这类法案,是针对当下区块链以及数字货币的发展状况而制定的。其目的在于使马耳他在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从而吸引全球的相关企业到马耳他进行投资创业。
泰国的监管进程
2018 年 5 月,泰国历经多轮听证后发布了关于数字货币及 ICO 的监管法规。在泰国的首都曼谷等地,存在着各式各样与数字货币相关的活动。该法规首先对加密货币进行了定义,并明确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确定为监管机构。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 SEC 进行注册。
2018 年 6 月将监管细节进一步予以公布。其中,对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注册资本以及个人投资上限等方面都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有助于泰国构建起一个具有秩序的数字货币交易市场。
在全球范畴内,各个国家对于数字货币的监管都有自身的考量以及相应的行动。不同的监管策略肯定会对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产生深刻的影响。那么,你觉得在未来,哪个国家的监管举措会被更多的国家学习或者参照?希望大家点赞并且分享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