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这个概念在近年来热度持续上升,其生态组织形式的开放性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用户拥有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并且通过区块链协议来对其进行利用和分配,这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就如同打开了一个充满各种问题的潘多拉魔盒,背后涉及到诸多复杂的治理事宜。
元宇宙生态开放性的基石:数据与区块链
在元宇宙里,用户所掌握的数据是极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比如在某些元宇宙项目中,全球各地的用户所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借助区块链基础设施运行的开放协议而被加以利用。有数据表明,众多用户投身其中去创造内容,正是由于数据能够被合理地运用。这使得整个元宇宙生态呈现出开放性。与此同时,这也是激励机制得以存在的基础,在许多具有实验性的元宇宙场景中,参与者依据所贡献的数据而获得奖励。
一方面,区块链公链基础设施逐步发展并趋于成熟,这就如同为元宇宙的发展构建起了一条跑道。它从技术层面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开放性,使得不同地区的开发者能够依据公链来开展元宇宙项目的开发工作。比如在欧美那些处于科技前沿的地区,就涌现出了许多基于区块链的元宇宙创作团队。
去中心化下的治理疑问
元宇宙生态通过密码及算法等智能化机制,构建起了陌生人之间的去中心化信任。然而,治理依然是必要的。就一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元宇宙艺术社区来说,尽管信任已经建立,但是对于作品资源的分配、社区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还是需要进行管理的。这些问题看似可以依靠去中心化自身来解决,但在实际情况中,却面临着很多挑战。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尚未有一个完全达成共识的去中心化治理标准。不同的元宇宙项目在治理方式方面存在着差别。比如,亚洲地区的一些项目更多地参照本地区的文化和制度,而欧美地区的项目则倾向于在不同价值观引领下的治理模式。
元宇宙治理中的关键问题
元宇宙治理中,数字身份、数字交易工具和数字资产这三方面的问题极为关键。其一,关于数字身份,尤其是在进行跨元宇宙项目的体验或交互时,数字身份的确定以及统一管理成为难题。例如,在不同游戏类型的元宇宙项目里,人物的身份信息既要通用,又要具有唯一性。
数字交易工具较为复杂,其中涉及到不同国家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的转换等事宜。从国际间元宇宙商业活动的情况来看,汇率的换算以及虚拟资产的定价都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数字资产也不可轻视,在元宇宙中像房产等虚拟资产的产权界定方面一直存在争议,没有明确的司法或规则来界定它究竟属于谁。
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边界
对于市场主体来说,确定权利义务的边界是很重要的。就智能合约算法及其组合而言,它与价值创造有着直接的关联。例如,在一个元宇宙商业项目中,如果关于商品交易的智能合约算法存在不合理之处,那么就有可能使交易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合约,内部的规程以及外部的商业操作等都属于合约的内容。如果这些都实现智能化,那么产生的影响会更加深远。在元宇宙中,有许多商业行为并没有传统的合约形式,通常是由程序代码来规定交易模式,一旦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引发混乱。
元宇宙生态的自我管理机制
元宇宙生态会依据整体与长远利益来进行自我方面的调节、自我的服务以及自我的管理。这主要是通过 DAO 来实现的。DAO 实际上是社区治理的一种承载形式。先来讲讲社区,社区当中存在着不同的角色分类。比如有协议开发者,就像在某个开源元宇宙社区里的那些技术爱好者们,他们负责开发协议并且维持其运行,还会时常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贡献。
治理参与者具有多样性,其中包括协议开发者、运行维护者以及用户。他们在协议发展过程中充当着决策人的角色。在链上治理方面,涉及到代码写入权等设计的行使问题。例如在知名的以太坊元宇宙相关项目里,代码写入权的分配以及行使与整个网络的走向密切相关。链下治理的作用是为区块链活动明确法律定位。
各类利益相关方与责任承担
元宇宙里存在着很多利益相关方,其中有应用程序的开发者以及维护者,还有不同类型的节点等。这些利益相关方无论是处于新业务模式的情况,还是处于传统业务的情况,亦或是处于混合的情况,都与对中小用户等的权益保护问题相关。以公共区块链为例,它不存在特定的运营主体,也就是说不存在单独承担网络责任的主体。
它如同互联网,属于基础设施。因此,当出现用户权益受侵害的情况时,就会存在责任难以认定的状况。比如在一些由元宇宙衍生出的金融类产品中,倘若投资者的收益受损,就很难找到明确的主体来承担赔偿责任。
想问问读者们:你们觉得元宇宙治理应当朝着何种方向发展?是要更加严格地进行监管,还是继续保持开放性,让用户自行进行管理?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地进行评论、点赞以及分享。